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资讯10/30 11:25
作者 虞北冥
R星刚刚推出,开发成本极可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荒野大镖客:救赎2》,虽然它既不粗制滥造,也无关美墨冲突,但无论人物性格还是配乐,都非常意式。

写这么篇长文,当然是因为R星刚发售的《荒野大镖客:救赎2》质量炸裂,编辑部研究决定了要蹭一波热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游戏本身和它背后的西部片文化挺有趣。既然可以借这个机会瞎聊一番,那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这篇文章,我打算从大家喜闻乐见的武侠扯起。

美国西部的武侠故事

华人世界里,武侠一直是个长盛不衰的文化主题。要说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武侠,大概和它们的特质密不可分。武侠讲的故事,永远绕不开爱恨情仇、江湖恩怨,还有英雄跌宕起伏的人生。但是话说回来,由这些要素构成的作品,无论出现在哪儿都会受到欢迎。往久远了说,《伊利亚特》就有点金庸笔下襄阳之战的意思,卡美洛亚瑟王建国,和张无忌统一明教也有几分相似。不过无论希腊神话还是骑士小说,都是欧洲产物。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仅有两百余年,没有历史包袱的同时,也少了历史的积淀,所以只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神话。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披上了西进运动的外衣。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这名字在中国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在美国他曾经家喻户晓。卡斯特是他那届西点军校的吊车尾,然而在随后的南北战争中屡建奇功,还当上过美国总统的候选人。1876年,他奉命围剿印第安劫匪,结果遭到三千苏族战士围攻,和麾下的两百士兵一道战死在小大角。“政治正确”这个词还没流行起来之前,卡斯特在民间小说里活脱脱一个美版萧峰:两人都浓眉大眼,智勇过人,在战争中建功立业,甚至连最后的死,也都带着一股悲壮的憋屈劲。你看,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杀敌无算,卡斯特在好些小说里,也是一枪一个印第安蛮子的豪侠。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小大角之战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把卡斯特拍成电影,就得能到一部美国武侠电影,或者用更正规的叫法,西部片。事实上,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就有人这么做了,1941年《马革裹尸》上映,卡斯特在影片中的形象十分高大上。不过随着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态度的转变,后来卡斯特的形象一变再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获得了比较中肯的评价。不过我这里要讲的,并不是卡特斯身后形象变化折射出美国政治的转变,注意下我刚才提到的杀敌方式,那是除了东西方的背景差异之外,西部片和武侠片的另一个巨大不同:和飞檐走壁,刀剑发招自带炫目特效的武侠片相比,西部片比较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承认热兵器的牛逼。不吊钢索,你这辈子也休想玩出梯云纵,而压枪连续射杀五六人,理论上有这个可能。

武士刀与左轮

因为十足的黑色幽默,当年《辐射2》新里诺的墓志铭很出名。其中一块墓碑上铭刻着“他开枪的速度实在很快,但是拔枪拔得太慢了”。别看《辐射》系列的背景是架空世界的核战废土,但这个墓志铭,指的完全就是西部片。毕竟现代突击步枪大多数扣下扳机,子弹就会像潮水一样倾泻而出,并不存在开枪快慢的问题,而在西部拓荒时代,你只要有技术,真的可以把单发射击的左轮子弹以极快的速度打出去——早期左轮手枪都是单动式的,只有拍倒击锤,才能再次射击,所以牛逼的枪手,完全通过飞快地拍击锤,让单发射击的速度变得形同连射。没错,《守望先锋》里,转角杀手麦克雷令人闻风丧胆的六连射就是这么来的。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守望先锋》麦克雷的造型,无论牛仔帽、雪茄还是毛毡毯,都来自《荒野大镖客》的主角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至于墓志铭里的另一个部分“拔枪拔得太慢了”,当然指的是西部片枪战里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拔枪,它同样不是凭空虚构。这方面的出名例子,可以说说“比利小子”亨利·麦卡蒂。他是美国历史上出名的罪犯,仅仅了22年,但杀人一打有余。此君技术过人,从拔枪到射击只用0.3秒,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能从一连串枪战里胜出,甚至险些袭警脱狱成功,他的技术至关重要。“比利小子”当真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信奉者了,不过他动作再快,总归快不过子弹,最后被直击心脏的子弹夺走了性命。

所以你看,不要觉得西部拓荒时代枪支简陋,一没有全自动连射,二缺乏爆炸的特效,有了技术的加分,西部片枪战扣人心弦程度一点不输后来者,更何况它还有后来电影所不具备的阳刚魅力。你想啊,破落的街道,飞扬的黄沙,两个枪手正面对峙,慢慢抬手向跨侧的皮套。此时正午已到,于是电光火石间,他们拔枪对射,而后一人倒地,另一人吹去枪口的硝烟,把枪转了个花插回皮套。这种正面决斗场景极度仪式化,几乎是西部片的专属。时代再往后,大家都是在掩体间不停转移,能打黑枪就打黑枪,就没了这种刚正面的场面。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最标准的西部片决斗发生在正午,因为此时阳光直射地面,不会影响决斗者的判断

不过,如果你看过大洋彼岸的日本武士片,会发现这种仪式化的对决还真不少。武士专业户三船敏郎在《用心棒》、《宫本武藏》等等作品里,都有拔刀对决,特写半天的的表演。归根到底,双方拉开架势就是为了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等到酝酿够了再通过瞬间的生死相搏宣泄出来,让观众高潮到底。但东西方电影共有这种仪式化的对决,还真算不上巧合。拿赛尔乔·莱翁内64年拍的西部片A Fistful of Dollars来说,那电影的中文名没老实翻译成《一把钱》,而是叫做《荒野大镖客》,是因为它抄了黑泽明61年武士电影《用心棒》,而“用心棒”在日语里嘛,就是“保镖”,或者说“镖客”。所以《用心棒》在香港上映时,片名就定成了《大镖客》。这么一翻,点出了影片的源头,可以说取得非常妙了。

更直观的例子,当属1971年的《龙虎群英》。那个故事发生在1871年,日本大使在美国遭火车抢劫,预定赠送给美国总统的宝刀被夺。但匪徒内部也出了矛盾,匪首林克遭到副手高什背叛,险些丧命。日本大使救了林克,派他和武士黑度十平一起去寻回宝物。在同行的过程中,武士和西部枪手逐渐意识到他们的文化原来如此相似。说句老实话,比起文化相似,不如说西部片受到了武士片的深重影响了好么!连饰演黑度十平的,都是三船敏郎吔!那个拍《宮本武藏》和《用心棒》的三船敏郎!作为对比,2003年《最后的武士》有点像是反向的《龙虎群英》,同样是19世纪70年代,阿汤哥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去了日本,结果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决定作为武士,与走上了代化进程的明治政府相对抗。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在这两部电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龙虎群英

说句题外话,日本在文化艺术上一直和欧美产生着奇妙的交互。拿画家来说,葛饰北斋能有后来的高度,和他接触了西方的透视法关系莫大,而他的浮世绘流入欧洲以后,又被许多画家奉若神明,特别是印象画派,梵高直接临摹了北斋了好多画,而莫奈仿《五百罗汉寺荣螺堂》的构图画了《圣阿德雷斯的花园》。从本质上来讲,这和《用心棒》变成《荒野大镖客》一模一样。

《荒野大镖客》与《荒野大镖客》

回过头来说《荒野大镖客》。R星前两天发售的游戏叫《荒野大镖客:救赎2》也用了同样的名字,而不是直译“红色死亡左轮”,足见莱翁内这部电影的影史地位。但可能是电影的先入之见,进了游戏发现西部一派山清水秀而非大漠黄沙,多少让我有点不适应。但后来冷静地思考了一下,美国西部满是戈壁滩和仙人掌的印象,本来就错得离谱。西进运动从密西西比河开始,覆盖了如今美国的大部分地区,这其中大多数地方即使算不上水草肥美,也跟荒漠挂不上钩。那为什么经典西部片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呢?这其中的缘由,说来还蛮有趣的。

让我们回到赛尔乔·莱翁内身上。莱翁内很有趣,他生在意大利,拍的电影故事却多发生在美国。他的美国三部曲牛逼闪闪,尤其是《美国往事》,叙事手法至今令人顶礼膜拜。但从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荒野大镖客》可能更加重要。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他用镖客三部曲为一种新的电影“意大利式西部片”定了型。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用心棒》里的这个镜头,你能在无数西部片里看到

西部片这个概念由来已久,美国人1903年就有默片《火车大劫案》了,到《马革裹尸》那个年代算是巅峰。但接下来,就因为人物形象单一,剧情薄弱等原因衰微。而西部片的再次发力,得等到64年这部《荒野大镖客》。当然如果要细考,其实《荒野大镖客》之前就有意式西部片了,但它们的影响力都有限。意大利式西部片的特色不止在于导演是意大利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低廉的成本。直接带着电影班组呼啦啦飞去美国西部拍电影不光费机票钱,美帝的群演工资要求也高,制片方不高兴啊。那怎么办呢?这些意大利人找了一圈,发现西班牙是个好地方。西班牙风光迤逦,也有山川河流,和美国南部的好些地方差不多,于是他决定去西班牙取景。但接下来,他就碰上了另一个巨大的麻烦,西班牙人说不来英文,就算勉强蹦出几个单词,也是浓浓的西班牙口音。那么,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答案是,没法解决。不过问题没法解决,可以解决带来问题的电影嘛。西进运动里,美国和它西南部的墨西哥爆发过不少摩擦和冲突。今天的德克萨斯州,就是反抗墨西哥独裁者时独立出来,后来又加入美国的,美墨当时的关系可想而知。既然墨西哥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讲西班牙语,那么,只要把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接壤的地方,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群演满口西班牙语,或者西班牙式英语,不但不违和,甚至还能算成加分项目。除此之外,美墨的冲突给当地带去了大大小小的矛盾,简直是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再适合电影不过。

就这样,意大利人在西班牙拍美国西部故事的障碍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决,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后遗症:美墨接壤的德克萨斯州,是个天干物燥的地方。这里植被稀少,且多为灌木和仙人掌之类。大家要是看过美剧《绝命毒师》,应该对此有很深的印象。意式西部片的舞台既然要选在这样的地方,那拍出来的电影,自然就只能黄沙漫天。后来随着《荒野大镖客》的大获成功,意式西部片开始大行其道,十多年里的产出数量多达几百部。由于其中有很多都是粗制滥造的套路片,有点像意大利烹饪迅速、价格低廉的通心粉,又被讽刺成了“通心粉西部片”。但那段时间,不但欧洲人民爱看,连美国人也爱看。直到70年代大家实在是腻味了,意式西部片才告衰微。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

风光迤逦的《荒野大镖客:救赎2》

虽然风光不再,但意式西部片盛极一时,给传统的美式西部片带去了极大的影响,好多美国导拍出来的片子,也常常是戈壁滩上的故事。作为媒体的一份子,游戏厂商同样不例外。R星的上一代《荒野大镖客》,就把场景放在了怎么看怎么德克萨斯的地方。不过从电影角度讲,莱翁内给人留下的更多的是音乐和人物的塑造变化。早先美式西部片角色像是样板戏里走出来的,配乐也是正统管弦乐,而经过了莱翁内的这番洗礼,不但角色们不再非黑即白了,配乐也变得极富辨识度。你要是在电影的配乐里听到口哨、吉他和人声,那不用说,绝对是意式西部片的遗产。如果抛开狭义的“意大利人在西班牙拍片”不说,如今的西部片——就拿昆丁近来的几部作品《八恶人》、《被解救的姜戈》来说,流淌在它们血脉里的,更多的恐怕还是意式西部片的基因。

至于R星刚刚推出,开发成本极可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荒野大镖客:救赎2》,虽然它既不粗制滥造,也无关美墨冲突,但无论人物性格还是配乐,都非常意式。不过通篇玩下来,我发现它还在这些传统元素上,加上了荒蛮与文明冲突的悲伤基调。我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这游戏能算成电影——反正它的叙事和运镜已经非常电影化了——那么,它至少可以和赛尔乔·莱翁内的作品同起同坐。这样的作品,世界上可不多见,咱们且玩且珍惜吧。

意式西部片、左轮手枪和荒野大镖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