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NVIDIA 展示了两个在联发科 ARM 平台上运行GeForce RTX 技术的全新 demo,展示了如何将先进的图形技术扩展到更广泛、更节能的设备中。这两个 Demo 标志着为基于 ARM 系统带来先进图形技术的最新里程碑。
ARM 有史以来首次支持光线追踪和 DLSS
这两个 Demo 为《德军总部:新血脉》(Wolfenstein: Youngblood)首次在 Arm平台上支持实时光线追踪反射和 DLSS。 NVIDIA 还演示了开启 RTX 直接光照(RTXDI)和 NVIDIA Optix AI 加速降噪技术(NRD),在 Arm 平台上运行实时光线追踪的 The Bistro Demo。
两个 Demo 均在基于联发科 Kompanio 1200 Arm 处理器上实时运行,并配以GeForce RTX 3060 GPU。
NVIDIA 在 Arm 设备上移植了多项 NVIDIA RTX SDK,让这两个 Demo 成功运行在ARM 平台上。包括:
●深度学习超级采样(DLSS),借助 AI 提高帧率,为游戏生成精美、清晰的图像。
●RTX 直接光照 (RTXDI),助力开发者向游戏环境添加动态照明。
●NVIDIA Optix AI 加速降噪技术 (NRD),利用 AI 更快地渲染高保真图像。
●RTX Memory Utility (RTXMU),可优化应用程序使用显存的方式。
●RTX 全局光照 (RTXGI),帮助再现光线在真实环境中反射的方式。
支 持 使 用 Linux 和 Chromium 的 Arm 平 台 的 RTXDI 、 NRD 和 RTXMU SDK 现已推出,RTXGI 和 DLSS 将在不久后推出。
RTX 重新定义了这个行业。现在,NVIDIA 正在研发可以部署高级图形技术的新平台,赋予玩家更多选择。更多详情请参看 NVIDIA 开发者关系团队官网: https://developer.nvidia.com
RTX 在 ARM 上的潜力
GeForce RTX 技术(包括 GPU 加速的光线追踪、NVIDIA DLSS 和其他由 AI 驱动的创新)自 2018 年推出以来,对实时图形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优秀的发行商已将 NVIDIA RTX 技术作为其高端产品系列的独特优势。RTX 技术现已可用于众多著名游戏,包括“战地 (Battlefield)”、“使命召唤 (Call ofDuty)”、“赛博朋克 (Cyberpunk)”、“死亡搁浅 (DEATH STRANDING)”、“毁灭战士 (Doom)”、“最终幻想 (Final Fantasy)”、“堡垒之夜(Fortnite)”、“乐高 (LEGO)”、“我的世界 (Minecraft)”、“雷神之锤 (Quake)”、“彩虹六号(Rainbow Six)”、“荒野大镖客:救赎 (Red Dead Redemption)”、“腐蚀(Rust)”、“古墓丽影 (Tomb Raider)”、“看门狗 (Watch Dogs)”和“德军总部(Wolfenstein)”。
这次的新举措获得了业界的广泛支持:
Epic Games 工程副总裁 Nick Penwarden 表示:" NVIDIA 将 RTX 支持扩展到 Arm 和 Linux,有望使游戏和汽车等行业受益,行业领军者不仅将虚幻引擎用于设计可视化,还可用于数字驾驶舱和信息娱乐系统。我们始终欢迎可以跨多平台利用的强大功能和 SDK。”
Machinegames 首席技术官 Jim Kjellin 表示:"《德军总部:新血脉》(Wolfenstein: Youngblood)是首款基于 ARM 的系统上展示的 RTX PC 游戏,证明了 iD Tech 引擎的灵活性、能力和优化特性。在启用光线追踪的Arm CPU 上运行基于 iD Tech 的游戏是这一征程中的重要一步,这将使所有游戏开发者都能使用更多的游戏平台。”
联发科智能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 PC Tseng 表示:"RTX 是过去二十年来 PC 游戏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技术,联发科和 NVIDIA 正在为基于 Arm 的新型高性能PC 奠定基础。”
Unity 高端图形技术资深产品经理 Mathieu Muller 表示:"RTX 对 Arm 和Linux 的支持为游戏开发者提供了全新机会,从而在更广泛的平台上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借助 GeForce RTX 的先进图形功能,面向 Arm 平台的Unity 开发者将获得更丰富的创作工具。”
相关链接:
两个 GDC Demo 的 NVIDIA 博客文章:
https://blogs.nvidia.com/blog/2021/07/19/geforce-rtx-arm-gdc/
两个 GDC Demo 视频:
https://youtu.be/VBfci5hYN1c
+++